고객센터(033) 648-6512평일 오전 09:00~18:00
계좌번호201277-02-056339
(우체국)
333051-52-151637
(농협)
예금주 : 정복자(동남한과)
오늘본상품
TOP
대량구매
대량구매

《帝影长歌》 – 第七卷:战东昌

페이지 정보

작성자 Lashay 작성일25-01-17 07:09 조회11회 댓글0건

본문

沧州突袭
建文二年(1400年)十月的一片朝霞中,朱棣站在高台上,目光如炬,眺望着南方的天际。他刚刚接到南军北上的消息,心中已有了计策。此时的他,决定在南军还未稳固阵脚之时,发起猛攻,夺取关键的战略位置——沧州,以此为跳板,再次南下展开更大规模的战略进攻。

朱棣知道时间紧迫,于是立刻下令,在直沽(今天津市中心)秘密修建一座浮桥,以确保军队能快速跨过水域,保证行军的连续性和迅速性。他对手下将领朱能说:"此次行动要快,利用浮桥的优势,出其不意,直取沧州!"

十月二十五日,天刚蒙蒙亮,燕军已经整装待发。朱棣亲自率领主力从通州出发,他们沿着新建的浮桥快速南下,兵锋直指沧州。士兵们虽疲惫,但在朱棣的激励下,士气高昂,朝着沧州进发。

两天后的黎明,燕军到达了沧州城下。城内的南军守将徐凯正在筑城加强防御,未曾料到燕军会如此迅速地抵达。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,徐凯手足无措,指挥失序。

朱棣命令燕军发起全面攻击,城墙上炮声隆隆,震耳欲聋。燕军展现出过人的攻城能力,仅用两天便攻破了沧州的防线,徐凯见大势已去,带领守军投降。朱棣在城头挥舞着战旗,宣布胜利,他冷静地下令:"整顿城防,修复战损,我们还要继续南下。"

德州之行
取得沧州之后,朱棣并未有丝毫停歇的意思,他决定乘胜追击,直接挺进更南方的德州。此举旨在彻底摧毁南军在此地区的防御能力,进一步扩大燕军的战略优势。

燕军离开沧州后,沿途村镇的百姓对这支军队的行进表示震惊,但也有不少人对朱棣带来的可能的新秩序抱有期待。朱棣对此深感责任重大,他对身边的将领余龙武说:"我们不仅是征战者,也是秩序的建立者,要确保不误民休息,严禁掳掠。"

十一月初四,燕军抵达了德州。朱棣此时已有详细的计划和布局,他不打无准备之仗,对德州的攻略有着充分的预案。德州的守军在燕军的猛烈攻势下节节败退,城墙上的战火映照了夜空,烽火连天。

这是一场关键的战役,朱棣知道,一旦德州下落,燕军的南下之路将大为开阔,可以直接威胁到南京的安全。他站在战马上,目光如炬,指挥着军队攻城略地,每一处战略部署都经过他的手指挥调度。

东昌之决
建文二年(1400年)十二月二十五日的黎明,东昌外的原野上烟尘滚滚,燕军的行军队伍在寒风中缓缓前进。朱棣亲自率领大军,披铠戴胄,目光坚定地望向前方的东昌城。他深知,这一战关系到整个北平的安危,也是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
冲锋与围困
燕军到达东昌城下,朱棣立即下令全军展开攻势。他首先指挥精锐部队冲击南军的左翼,试图打乱敌军的防御布局。然而,经过一番激烈的交战,南军左翼在将领盛庸的巧妙指挥下,居然抵御住了燕军的首波攻势。

东昌之决

朱棣见状不好,迅速调整战术,命令部队对南军的中坚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击。盛庸看出朱棣的意图,故意在中军敞开一道口子,诱使朱棣深入。朱棣率领的精锐部队一头扎进了南军的阵中,不料却是进入了一个包围圈。

生死搏斗
朱棣被南军重重包围,四面楚歌,燕军的其他将领见状,急忙率兵前来救援。朱能和余龙武从两侧发起冲锋,努力突破南军的合围。朱棣在包围圈中死战,手中的长枪舞动如风,眼见多名亲卫战死,他心如刀绞。

大将张玉带领着一队精兵试图突围救主,却被南军的火器和毒弩重创,张玉英勇战死,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般落在朱棣心头。朱能和余龙武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,终于到达朱棣身边,三人合力一搏,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战斗技巧,硬是从南军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。

苦涩的撤退
网络小说 尽管朱棣最终逃脱了生死包围,但燕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,大批士兵伤亡,军心动摇。次日,面对南军的再次围攻,燕军再也无力回天,只得令兵败如山倒的撤退。

朱棣回到北平的路上心情沉重,张玉的牺牲让他食不下咽,夜不能寐。他深知,这一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,更是对他军事生涯的重大打击。然而,朱棣的决心并未因此消减,他在心中暗暗发誓,必将东昌之耻,雪之于未来。

回到北平后的朱棣,面对着满目疮痍的军队,知道接下来他需要做的不仅是治疗伤员,更是重整旗鼓,为未来可能的战事做足准备。在这次东昌之战的烽火与硝烟中,朱棣更加明白了战争的残酷与作为统帅的责任重大。

东昌之殇
继续讲述那东昌之战的惊心动魄。记得那是建文三年(1401年)正月,风雪交加的季节,战事如同这寒冬般冰冷刺骨。

朱棣,在东昌之战中屡遭磨难,数度陷入生死关头。然而,天命难违,南军将士心有顾忌,因惠帝朱允炆曾有旨:"毋使朕有杀叔父之名。"这番圣旨,如同护身符般保住了朱棣。南军将士,他们一方面惧怕胜后反被朱棣所攻,一方面又难以对朱棣下死手。于是,便只得眼睁睁看着朱棣单骑殿后,安然退去,任由他驰骋沙场。

咱们再说说惠帝朱允炆,听闻东昌大捷的消息后,心中大悦。三年来,南北对峙,此役终于让他尝到了胜利的甘露。于是,他决定恢复齐泰与黄子澄的官职,此二人虽在建文元年十一月因政争失势,被罢免,却仍旧留作智囊。此番恢复,齐泰复为兵部尚书,黄子澄再掌太常寺卿。惠帝以东昌大捷告于太庙,以示天下。

此战之后,盛庸的声势更是如日中天,军心大振,士气如虹。相对而言,朱棣的燕军却是元气大伤,从此再南下,便改由徐沛之路,不复经过山东之地。

各位听官,东昌一役,虽说南军大捷,然而战争的残酷与无常,又有谁能真正从中获益?朱棣虽然暂避锋芒,却也深知这不过是暂时的躲闪。战火与硝烟之下,每一个生命的跳动都在提醒着生死的无常和权力斗争的残酷。而那朱允炆,虽坐拥皇位,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又有谁能了解?

东昌之战,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对抗,它更是一场关于命运、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演绎。而这一切,都深藏在那风雪交加的历史长河之中。

댓글목록

등록된 댓글이 없습니다.